6月28日,天津市東麗區,世界智能駕馭應戰賽開幕。
28日,由天津市政府聯合國家發改委等部分舉行的世界智能駕馭應戰賽(WIDC)在天津開幕。這次應戰賽主題為“以智能改動世界,立異驅動為將來”,共招引了63支車隊參與,參賽車隊由知名企業、聞名高校及研究組織的部隊構成。
63支車隊競賽3個項競賽
28日,天津市東麗區的最高氣溫達到了37℃,這一聚集將來科技的大賽在盛夏的烈日中熱烈開幕。
本次世界智能駕馭應戰賽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國家開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能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單位、我國工程院、我國科學院一起主辦,是世界智能大會的首要構成部分。大賽的承辦單位有我國轎車技能研究基地、我國生產力推進基地協會、我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駕馭專業委員會等專業組織和天津東麗區人民政府。
中新網記者在開幕式現場了解到,參與這次應戰賽共有78名裁判及90名車隊代表,競賽共設有無人駕馭組、智能輔佐駕馭組及信息安全組三個賽項。63支參賽車隊中,無人駕馭組19支賽隊,智能輔佐組20支賽隊,信息安全組24支賽隊。
無人駕馭轎車報價約為70萬元,據該車地點車隊介紹,雷達是這輛車最貴的零部件。
據介紹,無人駕馭競賽設置初賽和決賽,初賽需應戰使命啟動、林蔭道通行、地道通行等10個場景,決賽除了初賽內容外,還需測驗銀行取款、車輛跟馳、路口通行等合計15個場景。
智能輔佐組競賽包括主動泊車、主動緊急制動、車道違背預警與保持三個測驗項目,首要對于裝有智能輔佐駕馭體系的量產車進行測評。
信息安全組競賽首要對于具有智能化功用的轎車進行信息安全的攻防測評,參賽者需破解轎車操控協議,比方,發動機轉速、空調開關及出門開關。
依據大賽規矩,競賽時各參賽車輛依照交通規矩,在測驗區域內按設置路線和項目自主駕馭方式,以考核智能車的感知、規劃、決議計劃和操控能力。一起,在正常競賽行進過程中,參賽車輛內不得有人。
無人駕馭真實“上路”還需多久?
無人駕馭轎車內部操作室。
業界普遍認為,無人駕馭歸于室外輪式移動機器人的一種,首要依托人工智能、傳感器、定位體系和導航體系等技能,是智能轎車開展的最高方式和智能駕馭尋求的方針。
張松松地點的車隊是無人駕馭組的1號車隊,順暢經過了初賽后,他告訴中新網記者,他們的參賽車輛成本為70萬元,在所有的參賽部隊中并不算最高的。
記者了解到,無人駕馭車中,花費最高的部件是激光雷達,雷達設置于車頂,其作業原理是經過發射和接受光脈沖,經過核算發射和接收信號的時刻差,丈量物體的概括信息,從而繪制3D環境圖。
談及無人駕馭技能的遍及,張松松表示,園區內低速行進的特種車輛在兩三年內就可以遍及,但民用轎車要想完成無人駕馭則需很長時刻,盡管無人駕馭理論上現已可行,但實操上,還需交通規矩、道路基建的合作。
“現在假如要做無人駕馭車的量產,車頂有雷達在轎車動力學上過不去,以后要拿掉。”張松松說。
據悉,智能駕馭應戰賽決賽將于6月29日及30日舉行。主辦方介紹,本次應戰賽各個賽項的裁判團隊大咖云集、專業性極強,無人駕馭裁判團隊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汽基地的專家構成,智能輔佐駕馭裁判團隊由中汽基地、同濟大學等13名專家構成,信息安全裁判團隊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工業和信息化部核算機與微電子開展研究基地、我國信息通訊研究院、我國互聯網信息基地等組織的專家構成。
此外,本次競賽理論與實習相結合,不只有競賽的實習測驗驗證,還要舉行世界智能駕馭A20世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