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汽車產業發展中心的四次轉移
時間:2017-7-1 14:25:01 發布者:管理員
(一)第一次轉移——從歐洲轉到美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生產的汽車講究豪華,工藝精細,價格昂貴,需求有限,限制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歐洲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刺激了美國積極研制本國的汽車。19世紀末,美國經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工業生產處于世界前列,鋼鐵、石化等工業均有較大發展,為發展汽車產業創選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福特(Ford)汽車公司(1903年),通用(GM)汽車公司(1908年)相繼成立。1913年,福特公司發明了汽車裝配流水線,實現了汽車大批量生產,美國出現普及汽車的高潮,隨后世界汽車產業發展從歐洲轉到美國。從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中期,美國主宰了全世界的汽車產業,其汽車產量占世界汽車產量的80%以上,其中20世紀20年代高達95%以上。
(二)第二次轉移——從美國轉到歐洲(20世紀50~60年代)
在這個階段,汽車大批量生產技術很快傳到歐洲,美國福特、通用等汽車公司也先后進入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家庭收入成倍增長,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出現普及汽車的高潮。到1966年,歐洲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比1955年產量增長5倍,年均增長率達10.6%,超過北美汽車產量,成為世界第二個汽車產業發展中心。歐洲汽車展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西歐5個國家: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
(三)第三次轉移——從歐洲轉到日本(20世紀60~80年代)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豐田、日產等汽車公司先后成立,推進了日本汽車產業的發展。自1955年日本通產省發布了發展國民車構想后,日本汽車產業開始真正的發展。從那時起,日本經濟開始以兩位數的增長率高速增長,196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為普及汽車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各汽車公司及時推出了物美價廉的汽車,其售價與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日本出現了普及汽車的高潮。同時,日本將擴大汽車出口置于重要戰略地位。日本汽車出口量從1960年的不足4萬輛,到1980年猛增到600萬輛。由于日本實現了汽車國內銷售量和出口量的雙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奇跡。到1980年,汽車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了美國的汽車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了繼美國和歐洲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汽車產業發展中心。進入80年代后,日本汽車產量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產量仍繼續提高,到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達到1350萬輛。從此以后,國內市場處于徘徊狀態,而出口貿易摩擦加劇,汽車出口量下降,從最高時期的600多萬輛下降到300多萬輛,因而汽車產量逐漸下降到約1000萬輛。
(四)第四次轉移——從發達國家轉到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汽車產業沒有得到較大發展,所需汽車主要從發達國家進口。直到1970年,各發展中國家汽車產量之和才達約150萬輛,僅占當年世界汽車總產量的約5%.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發達國家的汽車產量呈現徘徊或下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有所增長,汽車產業也開始得到較快發展。1980年,發展中國家的汽車產量達到600萬輛,比重提高到約12%;1995年,汽車產量達到1000萬輛,占世界汽車產量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0%。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在亞洲主要集中在韓國、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各國,而中南美洲的汽車產業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在非洲主要是南非。
通過上述四次轉移軌跡可以看出,每一次轉移都與一國經濟發展速度、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場容量密不可分,同時伴隨著技術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