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2點,小米SU7就將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首次公開亮相,那么針對本次發布會有哪些看點?其實小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雷軍近幾天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有了劇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智能化。當然了解小米和雷軍的都明白,發布會一定少不了彩蛋環節。
關于智能座艙,雷軍認為,打造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就是小米造車的使命。汽車從出行載具,到移動計算終端,再到移動智能空間,小米汽車將成為“人車家全生態”中最重要的一環,有了小米汽車,“人車家全生態”才能形成閉環。
小米、華為相繼入局,新能源汽車進入智能化下半場
今年10月小米澎湃OS正式發布,就像華為Harmony OS一樣,小米澎湃OS也將搭載于車機之上。小米澎湃OS憑借Xiaomi HyperConnect跨端互聯框架,能夠打通包括小米汽車在內的200多個品類,可覆蓋用戶95%以上的生活場景。
關于智能駕駛,雷軍認為智能駕駛是智能電動汽車決勝的關鍵點。從去年8月小米汽車公布的自動駕駛技術來看,已經可以實現高速和城市道路的自動領航,包括主動變道超車,無保護場景自動掉頭、自動右轉,自動繞行臨停或事故車輛,自動環島繞行,斑馬線禮讓行人,跨樓層自主代客泊車、一鍵召喚車輛等。從功能上與華為、小鵬等智駕技術大同小異,但要真正好用恐怕還需要大量的用戶數據積累。
關于SU7產品定位,雖然本次技術發布會只發技術,不發產品,但講技術一定是離不開產品的。而據雷軍透露,SU7并沒有準確的對標車輛,但通過大量調研,小米希望SU7是一輛能夠承載所有向往的夢想之車。在性能上希望可以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而在智能化上希望能媲美特斯拉Model S,對此雷軍也直言SU7確實有點貴,但是“有理由的貴”,會在體驗上超過預期。
當然,作為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有上市時間。根據此前消息,SU7的上市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而為了讓小米汽車快速落地,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體系建設都在快速進行。目前小米汽車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招聘小米汽車店長、銷售主管、零售市場經理等崗位。相信在本次技術發布會之后的不久我們或許就能在小米汽車門店看到實車。
手機跨界造車不再是異想天開
隨著小米、華為的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將加速洗牌。
一、小米會不會后來者居上
12月28日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可能會超出人們的預期。而這次雷軍想做的是進擊智能汽車的第一陣營。11月,小米汽車便拿到了工信部“準生證”,意味著小米上市也進入了倒計時。盡管如此,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不見當年混戰的局面,比亞迪和特斯拉一統江湖的地位更加牢固。如2023年1-10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名,早已不見了造車新勢力三巨頭的“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今年,比亞迪“第500萬輛”到“第600萬輛”僅用時3個多月,創造了新能源汽車的奇跡,而小米汽車似乎還處在整裝待發階段。
從手機廠商跨界到智能汽車,也只有雷軍有這魄力。雷軍曾提出將在10年內向電動汽車投資100億美元,并且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常被外界攻擊為組裝手機的小米一直被質疑造車入場晚,缺少核心技術。如今,1000天后的小米汽車已塵埃落定,這次肯定會有從核心技術的突破,從而成功彌補“小米生態鏈”的短板。正如雷軍的感慨:人車家全生態,我心更澎湃!
二、華為從不造車到”另辟蹊徑”造車
要知道,在過去的兩年,華為在汽車江湖上一直虎視眈眈,掀起巨浪。今年,華為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目前車企與華為共有三種合作模式,分別是零部件供應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即HI模式)和智選車模式。但隨著華為手機HUAWEI Mate 60
Pro橫空出世,驚艷全球,更帶動了問界汽車銷量的爆發性增長。這個驚喜讓余承東的“委屈”煙消云散。
對于華為而言,剝離汽車BU可能是一個偉大的選擇。11月,華為便與長安汽車合作,擬成立合資公司共建智能汽車,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新成立的公司將獨立運行,必將為華為的“造車戰略”提供新路徑,可見華為在造車上依然留有后手。
小米、華為相繼入局,新能源汽車進入智能化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