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制造與手機制造開啟“雙向奔赴”
時間:2022-11-16 8:16:29 發布者:管理員
2022年的汽車產業和手機產業,似乎正在上演一場奇妙的姻緣。
造手機的忙忙碌碌造汽車,造汽車的雄心勃勃造手機。汽車產業和手機產業,曾經是兩個無關的賽道,如今雙向奔赴,意圖何在?前景如何?2021年4月19日,華為Huawei ADS高階自動駕駛系統展車在上海國際車展上亮相1
手機廠商尋找新增長極2014年,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CEO)蒂姆·庫克批準了名為泰坦(Project Titan)的電動汽車項目,并起用了超過1000名汽車專家和工程師,在加利福尼亞州代號為SG5的設施內秘密從事相關工作。庫克關于蘋果汽車設想得非常大膽,不僅沒有油門踏板,而且不用用戶干預,是真正的自動駕駛。2025年Apple Car或將面世。不僅是蘋果公司,國內外手機廠商近幾年來紛紛涉足造車領域。2021年,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賭上“人生全部的聲譽”,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同年4月,“不造車”的華為深度參與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在上海車展亮相,而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OPPO造車的傳聞也屢屢傳來。OPPO今年8月20日在其開發者大會發布了“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而其最重要的使用場景是車機系統,即承載汽車內信息娛樂的產品,以實現人與車、車與外界信息的交互,似乎打響了進軍造車領域的“第一槍”。手機廠商造汽車的邏輯不難理解。一方面,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目前已趨于飽和,但新能源汽車風頭正盛。國際數據機構(IDC)發布報告稱,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達到3.29億臺,僅微增1.1%;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減少3.5%,降至13.1億臺。由于全球智能手機在供需方面已連續3個季度下滑,且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IDC甚至大幅下調了對2022年的預測。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近日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數據顯示,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9%,延續了第一季度的頹勢。反觀新能源汽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為302.3萬臺,同比增長167%。對于主流手機廠商來說,近幾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缺“芯”、新型技術發展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僅依靠手機單一產品的廠商面臨長期生存難題。這讓智能手機廠商的產品邊界越來越模糊。無論是蘋果、華為、小米還是OPPO,都在積極尋求智能手機業務以外更多新的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到來,手機廠商具有技術優勢。科技巨頭尤其是手機廠商在智能系統和軟件系統上有豐富的經驗。它們基于自身在算法研發、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優勢開發無人駕駛系統、信息娛樂操作系統以及軟件平臺,成為造車領域的“黑馬”。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汽車是典型的技術資金密集型消耗型產品,技術含量較高,能夠帶來更高的附加值,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更容易受到資本的關注,有利于融資和擴大容錯空間。2
車企造手機或是戰略防御2021年9月,吉利創始人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面向全球市場打造定位高端的手機。今年7月4日,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79.09%的控股權,并取得對魅族科技的單獨控制。天眼查股權穿透信息顯示,星紀時代的最終實控人是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持股比例約為61%。今年7月,蔚來汽車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斌在和用戶交流時再次確認了蔚來正在布局手機業務,密集招募手機業務線人才。據媒體報道,蔚來手機團隊目前已超過300人,員工來自華為、小米、OPPO、美圖、傳音等手機廠商。今年8月,上汽集團和OPPO簽約成立“生態域聯合實驗室”。在此之前,上汽集團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沈浩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手機和車的聯合,隨便哪個企業一講出來都會引起媒體關注。隨著汽車的進化,手機廠和汽車廠商進行合作是大趨勢。”美國特斯拉公司也不甘寂寞,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曾在推特置頂了一條招聘智能手表/手機專家的推文回復:“如果你設計或者制造過智能手表或智能手機,請加入Neuralink(馬斯克的一家神經技術和腦機接口公司)!你的技能會直接派上用場。”隨后,特斯拉也宣布進軍智能手機業務,并在官網發布了手機概念圖。該手機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星鏈功能,通過近地軌道衛星群接入高速互聯網,上下行速率都能達到210M。目前的手機市場基本被蘋果、華為、小米等巨頭占據,在此背景下車企爭先恐后入局手機領域,想要在存量時代搶市場,顯然不是一件容易而明智的事情。同時,汽車行業的毛利率要遠遠高于手機。況且即便是車企造出了手機,用戶的接受度有多大也很值得探討。3
那車企意欲何為?首先就是需求。當汽車增加智能移動終端的屬性后,車企需要更加了解用戶對于智能終端的需求。汽車革命的“上半場”是電動化,而下半場將是智能化。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汽車已進入電動化、網聯化的新階段。汽車從以往單純的代步工具,逐步轉變為功能豐富的移動智能終端。其次是危機意識。李書福曾表示,在未來移動互聯時代,手機與汽車是互聯互通的兩個終端,通過手機控制汽車已是趨勢。誠然,手機行業目前走在前端,無論是蘋果、華為,還是小米、OPPO等都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系統。可以看到,包括遠程啟動、空調控制、自動泊車等一系列現代智能汽車才具備的新功能,都需要手機或者穿戴設備來實現。此外,如果車企采用第三方手機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自己造手機則可避免這種風險。4
雙向奔赴的未來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浪潮下,曾經被稱作“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的汽車,被重新定義為“四個輪子加一個手機”,汽車開始被看作是與手機一樣的智能終端。這讓兩個原本不同的領域出現了交集。但無論是對于汽車企業還是對于手機廠商來說,進入一個新領域都不容易。對于手機制造商來說,在軟件系統、理解用戶需求方面的豐富經驗,讓它們在打造智能汽車、貼合駕乘人需求上具備優勢。但也要看到手機產品的智能技術相對簡單,如果將這方面的經驗帶入智能汽車設計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手機制造商還面臨著準入資質限制,短期內很難實現獨立運轉,雷軍在直播中坦言,由于小米造車計劃剛剛立項,首款汽車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交付到消費者手中。最終或會向傳統車廠靠攏,構建合作。對于車企來說,雖然它們有不少已進行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在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鏈等領域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且車機硬件在工藝制造和性能上往往比手機的要求要高得多,但也并非沒有風險。因此不少車企對造手機持謹慎態度。理想汽車首席執行官李想在今年初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明確表示,現階段沒有造手機的想法。哪吒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方運舟認為,手機的高頻使用在車輛使用上體現不了,“你就做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讓別人去做。”此外,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指出,目前汽車電子“新舊勢力”之間合作融合仍顯不足,兩者之間存在思維不同、路徑各異的割裂現象,新型供應鏈關系、協作方式及利益分配體制亟待構建。總之,車企造不造手機只是表象,核心在于追求智能車機生態的主控權。而手機生產商,則是在一片競爭紅海中尋找新的增長極。只有在雙向奔赴中尋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避免跨界敗局,開啟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