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不卡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 _亚洲视频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美女xx_免费在线观看成人av

觀眾登記 展商登記 English
,距離本屆展會開幕還有 00
首頁  >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八大特點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八大特點
時間:2022-6-10 8:38:20      發布者:管理員

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結構性、系統性和革命性的變革,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正在改變人們對汽車產品的傳統認知,而這種改變還僅僅只是開始。站在行業新舊轉換的交叉點,展望未來(至2035年),普華永道觀察到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將呈現出八個發展特點。

01新能源車銷售占據主導,新車和二手車銷售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普華永道預測,2035年中國乘用車銷量接近2,700萬,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1500萬臺(圖1)。根據普華永道思略特《汽車動力系統研究》的論述,推演2035年,純電及插電在豪華及入門的ABCD1車型以及普通的AB車型中占據優勢(圖2),估算純電及插電混動占約58%;而普通價位CDEF車型中,ICE車型仍會擁有TCO(全生命周期成本)及續航里程等綜合優勢,而受迫于減排壓力,車企會主推輕混及混動技術,其市占率超過40%。此外,預計2035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億輛,按照析出率8%計算,屆時新能源二手車年交易量將達到840萬。

圖1:中國按能源結構乘用車市場銷量及二手車交易量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11.png

圖2:2035年主導的動力系統類型

22.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02市場參與主體更趨多元,制勝要素從產品功能主導向交互體驗遷移

展望2035,普華永道預測新勢力、自主品牌以及合資品牌將三分天下,三者之間的邊界將趨于模糊,市場參與主體將更加多元化(圖3)。

圖3: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

33.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與此同時,新能源時代可持續生存的制造商將顯著減少。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投入的顯著上升使得車企的盈虧平衡門檻進一步提高,2021年有銷售數量的制造商為77個,其中24個制造商銷量在1萬輛以下、39個制造商在5萬輛以下。伴隨未來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強化,留給落后者的時間越來越有限,經營不善、產能過剩、創新不足的車企將逐步被市場淘汰。

對于能夠在未來新能源時代生存下來的車企,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將從傳統功能、硬件、價值主導向體驗、交互、共情主導轉變(圖4)。行業領先者的先發優勢帶來了規模效應,建立了認知、渠道、成本壁壘,導致后來者進入難度加大。

圖4:制勝要素發生轉變

44.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03技術創新將成為驅動和引領新能源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三電領域,將圍繞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和突破。

選擇更可持續的技術路線,增強供應鏈掌控力:

在市場初期,三元鋰因其續航里程高而廣受歡迎,但其太過依賴鎳鈷等稀缺金屬;2021年,市場開始轉向磷酸鐵鋰(圖5),且隨著技術進步,其性能也不斷提升,預計裝載量不斷提升,而儲量受限的三元鋰則會應用于高端車型,占比下降。

圖5:磷酸鐵鋰是更可持續的正極材料

55.png

發展新材料,提能降本:

未來正極材料重點發展如高鎳材料、高電壓材料、富鋰氧化物固溶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負極材料重點發展如石墨材料、無定形碳材料、硅碳材料,最終通過固液態電解質結合技術,實現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的規劃目標(圖6)。

圖6: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成本下降

66.png

數據來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

模塊化,標準化:

換電業務與回收利用市場潛力巨大(圖7),前裝電池模塊化,標準化有利于不同批次,不同車型,不同品牌的電池的回收利用,領軍電池企業推動標準化、通用化有利于換電業務的普及,提高回收企業效率,有利于電池產業鏈健康發展。

圖7:換電及回收獲得快速增長

77.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東吳證券

在自動駕駛領域,L4自動駕駛將獲得大規模商用。

從L2/3向L4升級在技術上是質的飛躍,不再需要駕駛員對安全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目前該技術路線通過運行設計域(ODD)方式定義應用場景,通過巧妙的場景設定,高效的特定場景的數據收集,挖掘和功能迭代來實現;但由于仍會有未知的新場景無法被事先定義,延續這條技術路線會不斷完善場景,無限趨近L5。

以目前的認知來看,一類極端場景是視覺混淆類,如行駛車輛識別到旁邊公交車上惟妙惟肖的廣告人物而公交車由于背景噴漆顏色卻沒有被識別到,如迎面而來的車輛上裝載的塑料管掉落但由于顏色與道路顏色頗為相近而難以被識別;另一類是信號失靈,如極端風暴雨雪天氣下雷達及傳感器等信號不穩定造成的事故。

當然,隨著數據增多,很多極端場景的問題將被逐一攻克,但仍不斷會有新的未知的小概率場景出現,這也正是目前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瓶頸所在。因此,普華永道認為2035年以前,行業會逐步觸達基于場景和任務驅動的技術路線的效能邊界,而從L4向L5突破,則需要更高級的“人工智能”賦能汽車擁有“自學習、自修復”未知場景的自主決策能力。

在智能網聯技術領域,智能網聯在元宇宙加持下將汽車塑造為虛實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間。

除了我們目前已經了解的功能交互外,在高檔空間中,智能穿戴技術、全息投影、XR(擴展現實)驅動座艙成為多項技術融合擴展應用空間,使車內獲得更豐富的感官體驗,比如座椅、味道均可以更具虛擬內容適配;還可以利用空間的密閉性,更好的應用全息投影等技術,將車內空間打造為智能虛擬世界的入口,例如乘坐者可在后排空間完成如見真人版的線上云會議,觀看身臨其境的演唱會等,面向※前沿、潮流、極客的消費者。

圖8:智能網聯及座艙技術展望

88.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04未來消費人群將更加多元和更自我,低齡老年人成為重要的消費群體

根據聯合國預測數據,到2035年,相比于2015年,人群年齡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年輕消費群體、特別是25至29歲年齡段的人數占比將顯著下降,而55歲及以上人群的比例快速提升,中產家庭、女性群體、新生代依舊是驅動和引領消費的核心人群,但老年群體的飛速增長對未來新能源汽車消費也將帶來顯著影響。未來消費人群與今天相比將更加自信和自我,汽車企業需要在日趨多元化和圈層化的人群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找準自己的目標受眾。

圖9:2035年消費人群八大特征

99.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05 2035年將形成以L4 Robotaxi/Robobus為主要交通工具、共享為主要形式的出行模式  

2035年,在自動駕駛技術、城市擁堵、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個性化的微型交通等共同作用力推動下,將形成以L4 Robotaxi/Robobus(無人駕駛出租車/公交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多人共享拼車為主要形式,個人便捷實用個性化微型交通,實現無縫換乘的整合出行。

圖10:2035年整合出行方式

000.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L4 Robotaxi/Robobus,可與部分干線交通,末端交通、公共交通組成智慧城市交通網絡,大大提升自動駕駛的使用范圍;共享出行(定制巴士、拼車、順風車)由于其可以緩解城市擁堵,將獲得政策大力支持以及科技公司的創新投入,得到大力發展;在技術及城市規劃者推動下,無縫換乘成為現實,如具備自動泊車功能的自動駕駛車輛可自動停入地下停車場,車主可更便捷省力地換乘公共交通;隨著城市慢行系統的建設,末端一公里使用微型交通工具(電動滑板、共享單車、共享電動兩輪車)的體驗也變得更好。

06新能源汽車價值鏈規模顯著增長,利潤分布從制造向服務遷移

至2035年,新能源汽車價值鏈的總體收入規模將比目前增加11倍,達到8.8萬億元。同時利潤分布也將從制造逐步向服務遷移,其中自動駕駛、互聯網服務、保險、電池租賃、維保、充換電、二手車、出行服務、電池回收的毛利潤將占整個新能源汽車價值鏈的55%,達到約7,700億元。

圖11:價值鏈收入及利潤分布遷移2020至2035年

001.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在新能源價值鏈中,動力電池制造,電池租賃、電池回收、充換電運營、維保將形成圍繞電池生態鏈條的垂直產業鏈。掌握核心電池技術與電池使用數據、掌握用戶觸點并了解用戶使用習慣的行業參與者將有機會獲得整合垂直產業鏈的機會。而從制造到資產運營、數據管理、客戶服務進行跨領域整合的難度較大,但若成功則可建立較高的壁壘。屆時,行業會形成側重打造制造、科技、資產、運營、數據、客服等不同能力的參與者,個別鏈條板塊需要綜合能力的參與者;對于不同參與者能力來說,可形成不同路徑發展路線。

圖12:不同參與者發展潛在路徑

002.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07數據安全風險愈發嚴峻,催生新的細分市場空間

數據安多方面臨更嚴峻的風險:

車企正不斷加強對各類數據的捕捉,包括用戶數據、車輛運行數據、交通數據、地理數據等,數據種類與采集頻率不斷提升,其引發的安全問題愈發嚴峻,而與之相關的用戶隱私泄露、駕駛安全、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等數據安全風險越來越高。因此,對于車企而言,安全合規地挖掘數據價值將成為車企核心能力之一。

數據獲取與使用方式的話語權從車企向用戶遷移:

相比目前強迫用戶同意的數據獲取方式,2035年車企的數據采集和使用的透明度將大幅提升,一方面數據分類管理法規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公眾對個人數據的保護意識逐步加強;此外,區塊鏈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汽車相關領域,通過加密算法及去中心化技術實現在處理數據過程中不可逆追溯,起到隔絕身份信息,保障用戶數據安全的作用;同時用戶密匙將是獨特開啟數據工具,用于鎖定、鏈接用戶與數據,任何想要使用數據的企業或機構需要征得用戶同意。

數據安全衍生出新的市場機遇:

立法的完善和用戶隱私保護意識的提升將推動車企及上下游相關企業加強對數據安全方面的投入,從而帶動一個全新細分市場 — 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市場的發展,并催生出一批提供智能汽車數據安全相關硬件、軟件、解決方案和數據服務的新企業或新業務(如圖13所示)。

圖13:數據安全風險與市場機遇

003.png

數據來源:思略特分析

08智慧交通建設加速促進人、車、生活的實現

在車端感應、路端感應、通信技術與云控技術等技術推動下,未來的智慧汽車、交通、城市將有望成為有機整體。基于人、車、生活的互聯能力以及C端(消費者端)B端(企業端)的痛點,普華永道總結了四種可能的場景:

場景1:車與便捷生活相聯

用戶提前通過手機下單,外賣送餐機器人可將餐食放到車旁或后備箱留有的外賣自動放置空間,用戶上車后可直接享用早餐、咖啡等以節省時間,提高生活便捷度;同時用戶還可將車與快遞平臺相聯,將后備箱設置為快遞物品簽收位置。

場景2:車與公安醫療相聯

在駕駛員遇到突發危機情況或其他緊急情況下,車可觸發信息共享機制,將所處位置、狀況等關鍵信息第一時間與附近公安、醫院同步,在不需要電話確認的情況下,公安和醫院可通過被激活的車內攝像頭確認現場信息,及時派遣公安及急救資源。

場景3:車與交通基礎設施相聯

車輛自動識別目的地可用停車位信息,遠程預定停車位,通過自動泊車功能,將車導航到可用停車位;當目的地停車場車位已滿時,及早同步信息到車機,以更改目的地或者推薦采取共享出行方式。

場景4:車與交通管理者相聯

城市專用車(校車、公交、環衛、衛生、消防等)通過聯網與城市管理中心相聯,可到達遠程管理、調度各個區域的專用車輛,提升運營效率及安全的效果;若道路擁堵導致120急救速度緩慢,可以通過城市交通管理中心向路線上的附近車輛發送讓行信號,以此提升急救車速度。

未來10至15年,汽車這一傳統行業將以新能源汽車發展為核心迎來巨大變革。本文僅列舉了一些基于目前理解所歸納出的一些發展特點。相信未來汽車行業無論從市場規模、結構、用戶,還是從技術、生態、出行方式,都將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在這一過程中,以數據作為基礎的數字化工具的廣泛應用,以及基于海量數據的自我學習帶來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將人、車、生活無縫連接起來,向大眾展示了一個基于汽車、但遠超于汽車的全新的生活環境,人類將實質性地體會到智慧城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