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L2、L3級(在特定環境中實現部分自動駕駛的操作)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將占全部汽車銷量的50%。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交通領域落地,尤其是車聯網的加快應用,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與網絡之間數字化鏈接程度將越來越高。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智能制造”“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在給大眾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風險。如智能駕駛系統因設備性能局限、算法缺陷、運行環境因素干擾等引起的系統功能不足,以及合理可預見的人為誤用等導致的人員傷害等。
日前舉行的第六屆i-VISTA智能網聯汽車國際研討會,就圍繞“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與預期功能安全”專門組織了一場分論壇,來自高校、車企及科研機構的學者專家,就汽車安全測評、架構開發、新變革挑戰、預期安全系統集成、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產品安全運營測試等熱門話題展開討論并達成共識:安全始終是智能網聯汽車功能迭代的充要條件。
既要“變得快”更要“高安全”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背景下,‘高安全’是同步必須達成的要求,未來軟件定義汽車的實現,需要保證功能‘變得快’同時實現‘高安全’的要求。但是‘變得快’常常要求更多的平臺架構開發,這就跟功能安全流程體系有較多的矛盾。”在分論壇上,長安汽車系統與分析副總工程師、功能安全室主管周宏偉指出:目前整車電子電器功能開發模式發生較大變化,功能“變得快”成為基本的要求,但此需求與功能安全開發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如何破解這一困局,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同樣,來自黑芝麻智能CMO楊宇欣先生提出了關于黑芝麻智能車規級大算力自動駕駛芯片賦能智能汽車實現技術演進和體驗升級的思考與實踐,這對功能迭代后的安全開發有著重要意義;此外,上汽產品創新研發總院智駕中心功能安全工程師楊昕樵展示了從系統設計維度上講述功能安全在產品開發中的流程落地與技術實施。
功能迭代須軟硬件兩手同時抓
“從功能到服務,一個成功的產品就是處在不斷的迭代和學習中誕生,而一個產品的開發則離不開對此微觀/宏觀的工程分析。比如說功能開發和架構設計都是需要去平衡考慮的,從可用性、安全性、復雜性去依次分析。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功能安全本質的問題就是去思考不同的設計用什么架構去實現,這些都是需要去實踐的。”來自雅析安全系統(上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譽森先生表示,在快速高壓與創新環境中對于產品安全架構開發,一定離不開工程分析,只要前期功課做足,挑戰再多也不怕。
有與會專家指出,智能網聯汽車目前面臨的挑戰有以下三點:挑戰一,功能敏捷開發流程滿足功能安全流程體系要求;挑戰二,在功能快速迭代、進化或用戶自定義需求下如何滿足功能安全;挑戰三,如何確保軟硬基礎平臺對新增功能安全需求的滿足。那么面對挑戰又有哪些有效分析呢?
長安汽車周宏偉先生指出,可以在基于當前的已知需求,對未來3-5年進行規劃或假設的安全分析,梳理得出對硬件平臺功能安全的需求,確保硬件平臺先行開發;又比如打造通用軟件安全平臺及使用手冊,應對未來功能擴展與迭代等。
預期功能安全亟待突破關鍵技術
除了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安全的多方思考,預期智能安全同樣引發了各位專家的熱議。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博士陳君毅在《自動駕駛汽車預期功能安全測試與驗證方法》的演講中,對自動駕駛決策規劃系統和環境感知系統的測試與驗證方法進行了相關介紹。針對決策規劃系統開展場景測試時所面臨的場景和參數爆炸等問題,探討基于主動試驗設計測試的可行性及應用效果;針對感知系統的性能局限性測試,分享觸發條件的分析方法以及多種測試環境下的應用效果。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標準總監高永強先生也帶來了關于自動駕駛系統預期安全的思考與實踐課題討論;圍繞著圍繞預期功能安全(SOTIF)中的 HMI系統及算法SOTIF評價體系及其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研究,吉林大學汽車仿真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胡宏宇先生同樣提出了相關分析報告。
安全是汽車行業發展的永恒主題。通過充分考慮安全風險的來源,系統地實施功能安全、信息安全、SOTIF等安全技術,可以確保自動駕駛實現整體安全,相關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本次論壇共有9位行業專家與學者從不同角度帶來對智能網聯新發展、新機遇的解讀,以及對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與預期安全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思考,這對改進汽車智能化安全性架構開發、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