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又來新玩家,這回是小牛電動車。然后又在差不多的時間段,國民神車“五菱宏光”,竟然要造兩輪電動車。真是一個大反轉!那么,兩輪電動車和電動汽車,到底哪個更賺錢呢?
小牛被曝進軍造車行列
多家媒體報道,牛創新能源科技NIUTRON將于12月15日正式發布,據了解,該品牌是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的再次創業,主要聚焦在智能高端新能源汽車,未來該品牌的車型也將以增程式和純電動兩個方向打造,并且擁有智能座艙和先進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
不過,此次小牛電動車宣布進軍汽車行業并不意外,早在去年就有消息稱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將布局新能源整車制造領域,首款車為SUV,計劃打入20萬元左右市場,預計是2022年上市。
今年3月網上也曾流傳過一款名為NIU 4 Fun的小牛電動車渲染圖,該車定位四座小型純電動車,軸距2010毫米,續航400km左右,定價在7-8萬之間,不過當時官方并未證實,對此,此次有媒體指出:從新品牌“聚焦智能高端新能源車”的方向看,該車型似乎與新品牌不相符,不過如今隨著全新品牌NIUTRON消息的發布也意味著小牛電動正式進軍造車行列。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11月NIUTRON造車項目就已立項,品牌總部位于北京,研發中心設在了上海,研發及智能制造基地位于常州,該地也是理想汽車所在地,目前公司核心研發團隊接近1000人,均來自于國內外主流一線汽車公司,平均工作年限10年以上
結合牛創新能源研發基地位置和理想汽車的位置,都同在常州市,有行業人士做出大膽猜測:牛創新能源的首款產品大概率會是增程式電動汽車。事實上,增程式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盡管如此,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的增程式電動路線依然很成功,理想汽車在11月交付量達到了13485輛,是目前國產新勢力中銷量最高的產品,在這樣的勢頭下,行業人士猜測,牛創新能源的增程式電動汽車或許也能夠激起不小的浪花。
五菱打造的兩輪電摩實車曝光
在今年6月份國家工信部發布的第344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廣西汽車集團正式獲得了摩托車生產資質,作為五菱的母公司,跨界造摩托這樣的信息再次引發關注。
在獲得資質后,柳州五菱汽車工業公司摩托車事業部正式成立,正式開始進軍摩托車領域。從五菱之光到五菱宏光,再到五菱宏光MINI,五菱頻頻制造銷量神話,如今又開始涉足摩托車領域,五菱能否打破國內摩托車市場現有格局呢?
近日,五菱摩托車事業部的首款車型終于走進我們的視線,五菱首款摩托車并不是傳統的燃油摩托車型,而是一款兩輪電摩,首款上市的車型代號為P20。
從實車來看,這輛五菱P20電摩的外觀設計還是很年輕時尚的,圓形的大燈帶有LED光圈,車身結構是復古踏板的樣式,新車會使用多種色彩限量的車漆涂裝。
從目前曝光的新車參數來看,新車搭載最大功率400w的電機,將會使用三元鋰圓柱電芯,也就是支持換電模式的電池組。電池組會有兩種容量,其中高配版的續航可達75km,最高車速為25km/每小時。
另外從目前曝光的實車來看,目前已經下線的車型除了P20還會有多款車型,而除了兩輪版,還將會有電動三輪車。
一輛電動車利潤VS電動汽車的利潤
在很多電動車用戶的觀念里,電動車是一個暴利的行業,隨便賣一輛電動車都有大幾百或上千的利潤,這是事實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么,一輛電動車利潤到底有多少?下面來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我們先來看電動車的成本價。以最普通的新國標電動車為例,其一般配備的是48V12Ah的電池,其價格大約在350元左右,而電機按最普通的算,大約需要300元左右。再之,前后普通真空胎大約為150元左右,再算上輪轂大約50元左右。接著電動車車架按最普通的算,價格大約200元左右,另外優質烤漆工藝大約在80元左右。此外,控制器、腳撐、坐墊、剎車等配件算200元。那么,我們可以得出最普通的新國標電動車其成本在1330元左右。
而這類車在普通的電動車門店售價大約在1500到1800元左右,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普通的新國標電動車利潤在170元到470元左右,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是沒有超過一千的。
我們再來看普通的電輕摩,其一般配備的是60V20Ah的電池,其售價在2800元左右,而其成本價大約在2200到2400元,利潤在400元到600元左右。
最后,我們來看普通的電摩,其一般配備的是72V32Ah電池,其售價在3600元左右,而其成本價在2800到3000元,利潤在600元到800元左右。
另外,我們還需要考慮的是,現在各大電動車門店基本上為了銷量,都會采取一定的活動,因此售價可能還會更低。綜合來看,普通新國標電動車利潤在170元到470元左右,普通電輕摩在400元到600元左右,而普通電摩在600元到800元左右,都是沒有超過一千的,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另外,如果算上一些活動,可能利潤還會更低。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908.85億元,同比增長50.22%;實現歸母凈利潤11.74億元,同比下滑29.41%;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3.69 億元,同比下滑 59.76%。財報且如此,更有人立馬指出在11.74億的凈利潤中還有9.57億屬于政府補助,所以去掉之后比亞迪在上半年實際凈利潤則只有2.17億元。
這便是市值逼近萬億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交出的半年答卷,是不是非常意外?
細看比亞迪財報,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眾所周知,作為上市公司比亞迪的業務并非只有汽車板塊,因為還包含了動力電池和手機等電子產品代工。盡管比亞迪的確是從手機代工起家的,但是無論是利潤率還是科技含量來說,汽車和動力電池才是比亞迪獲得投資機構認可的主營業務。
為什么比亞迪今年新車銷量上已經足夠努力了,財報表現卻大相徑庭?比亞迪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芯片短缺、原材料漲價直接拉高了成本。而另外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就是去年疫情肆掠全球,當汽車企業多數停工停產之時,比亞迪卻在最短時間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而這筆錢最終是被劃到了比亞迪汽車板塊中。與此同時,比亞迪先后拿到了蘋果和華為的代工合同,這也直接拉升了手機等電子產品代工板塊的數據。
但無論如何,比亞迪當前的汽車業務依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這才使得代工業務喧賓奪主。這就難免不讓人想起江淮靠代工蔚來在下坡式的下滑中穩住了陣腳,海馬靠代工小鵬迎來了喘息的機會,甚至是瀕臨破產的長江EV靠代工零跑還死死支撐了好幾個月。比亞迪費勁地在品牌和產品上實現蛻變之后,竟然最后被現實打回“代工”的原型,這的確是一件極其尷尬的事情。
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會上通過了寶馬中國以16.33億元收購華晨旗下的“中華”的議案。這個早在1992年就赴美上市的汽車集團在一系列的高光之后誰也沒有想到等待他竟然是破產重組。
除此之外,眾泰、力帆、觀致等這些傳統車企曇花一現,前途、拜騰、博郡、賽麟等新勢力也都落得一地雞毛。難道,造車真的難以賺錢?
另外再看特斯拉,2021上半年其營收達到223.47億美元,凈利潤16.42億美元。這家新勢力在銷量猛漲的同時,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盈利了。更為要命的是,在一茬一茬“割韭菜”之后,特斯拉Model3的單車售價已經可以和比亞迪漢肉搏了,并且它還有繼續降價的空間……這又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