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不卡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 _亚洲视频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美女xx_免费在线观看成人av

觀眾登記 展商登記 English
,距離本屆展會開幕還有 00
首頁  >   寒冬將至,電池產業鏈如何破解限電困局?
寒冬將至,電池產業鏈如何破解限電困局?
時間:2021-11-9 16:10:55      發布者:管理員

今年9月,一場席卷南北方多省市的罕見“電荒潮”,令多個行業措手不及,并且至今余波未止。限電、斷電、停產成了人們熱議的高頻詞,從服裝、食品等輕工業到鋼鐵、化工等重工業都大受影響,給剛剛回暖的經濟又吹了股寒潮。

史無前例的電荒背后有多重原因:疫情后經濟強勁復蘇帶動的工業用電需求大增;煤炭緊缺煤價飆漲導致火電企業發電越多虧損越嚴重;“能耗雙控”考核壓力下,多地“一刀切”限電運動式“減碳”,對重點用能企業限電限產……而多地政策表明,雖然目前電力緊張局面有所減緩,但今年冬季全國多行業仍將面臨較大的用電負荷壓力,預測這波“電荒潮”或將要持續到明年一季度后才開始真正緩解。

如果說本次“電荒”是“能耗雙控”背景下,多重因素疊加的短期現象,但從長遠來看, 在全球經濟體加速碳中和轉型趨勢下,動力電池行業仍需未雨綢繆,提前行動,化危為機。

壓力與機會并存,電池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據電池中國了解,作為典型的高能耗產業,動力電池產業鏈也受到本次電荒較大的沖擊, 上游正負極、電解液等原材料企業因拿不到能耗指標,項目擴建已受到掣肘。電池企業同樣因是“用電大戶”,在擴產擴建方面遇到限制。

據 遠景動力中國區總裁趙衛軍介紹, 僅鋰電池生產制造環節,目前行業平均每生產1GWh電池,約排放2.5萬噸碳。 按照 2025年全球鋰電池2000GWh產能規劃來測算,如果全部達產,不考慮上游材料、電解液等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僅電池裝配制造階段年碳排放就達5000萬噸之多。全球減排工作任重而道遠。

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在我國已經由概念落地為硬性指標。2021年10月,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碳達峰目標及重點工作計劃。

正在進行的2021年聯合國年度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包括印度、越南、泰國、尼泊爾等多個國家加入了實現凈零排放承諾行列,并提出了新能源轉型發展目標。截至11月2日,全球已經有136個國家加入凈零排放承諾行列,排放量占全球78%。

而作為先行地區的歐盟, 其相關碳稅政策日益趨嚴, 全球動力電池市場正在形成碳貿易壁壘。這對于要走向國際市場的各國電池產業鏈企業,低碳甚至零碳轉型將是必然選擇。

此外,來自下游車企的壓力也在不斷加碼。 寶馬、大眾、奔馳、雷諾、沃爾沃等國際車企,已經向電池供應商們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減碳和回收要求,這將對電池產業鏈帶來巨大的技術革新挑戰。

“ 從全球視角看,涵蓋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貿易壁壘’已經形成,” 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王攀表示,“從汽車全生命周期維度關注碳排放,實現科學有效降碳脫碳漸成國際趨勢,海外政策法規對于動力電池的管控將會越來越嚴格。”

好在政策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開了一扇門。10月初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完善地方能耗雙控機制, 推動新增可再生清潔能源消費在一定時間內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綠電將成為電池產業鏈邁向碳中和的一劑良方。而先行者已經在落地一個更為完整的解決方案——“零碳產業園”。

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誕生,電池產業鏈成核心

10月中旬,遠景科技集團宣布在鄂爾多斯推出全球首個圍繞“綠色能源”、“交通”、“化工”三大領域為核心的零碳產業園,以集約化的頂層設計形成了 圍繞動力電池與儲能、電動重卡、電池材料、綠色制氫等上下游集成產業鏈。通過利用鄂爾多斯當地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智能電網系統,產業園不僅將實現動力電池上下游各環節的脫碳,同時基于動力電池,構建一個閉環的、零碳的商業生態。這對于行業來講,無疑是零碳轉型背景下的一次創新實踐。

目前,遠景動力已在產業園內規劃了20GWh產能的動力電池制造基地項目。每年可為超過3萬輛電動重卡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和髙性價比的動力電池,還可為風光儲應用提供超10GWh儲能電池,支持風光儲氫等綜合智慧能源示范項目,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難題,大規模降低電力成本。該基地將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10GWh產能,將于明年建成投產。電池制造基地已規劃實現包括綠色電力和綠色蒸汽在內的100%可再生能源供給。

圍繞鄂爾多斯獨特的煤礦場景,遠景動力正聯合頭部車企開展對商用重卡的電動化升級,通過“換電重卡”等多樣化的低碳、環保、高效、智能的整體運輸解決方案和新型服務模式,在鄂爾多斯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示范運營基地,打通 電池產業鏈+換電重卡+梯次利用+風儲一體的全新模式

據 遠景智能副總裁、遠景碳管理業務總經理孫捷介紹, 高比例地使用綠電是產業園最重要的特征。該產業園80%的能源將直接來自于風電、光伏和儲能;基于智能物聯網的優化,另外20%的能源將會通過在電力生產過多時出售給電網,需要時從電網取回的合作模式,實現100%的綠電供給。

據遠景預測,基于該公司的技術,到2023年風電在中國三北高風速地區的度電成本將實現0.1元/度,發電側儲能的度電成本也將達到0.1元/度。充足廉價的綠色電力將幫助高耗能企業大幅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優勢。

據悉,該零碳產業園已部署遠景方舟能碳雙控管理平臺,該平臺將幫助地方政府及企業實現碳排和能耗指標的可跟蹤、可分析、可視化,統一管理碳數據、碳指標以及能耗數據指標,建立統一的碳數據、碳指標管理,并在此基礎上自動生產企業定制化碳排放報告,模擬及優化企業的減排路徑。企業通過平臺可以直接采購綠電、綠證、碳匯服務,一站式實現碳中和閉環。

目前凱金、圣釩等電池材料企業已經入駐零碳產業園,整車企業如重卡領頭羊一汽解放也已入駐。電池中國網了解到,后續還將會有一系列鋰電池材料、重卡企業、光伏制造、風機制造、制氫等高耗能企業陸續簽約入駐。

對于這些入駐企業來說,完整的產業鏈生態與成熟的商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企業的產能供給需求。結合鄂爾多斯自身豐富的綠電資源,遠景零碳產業園將為企業提供一體化的零碳綜合解決方案,這不僅將解決企業在“能耗雙控”下的擴產困境,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也將會為企業應對零碳目標奠定基礎。

滿足五大要素,才能成為全球頭部車企的長期伙伴

在全球汽車脫碳大背景下,遠景的零碳產業園模式也獲得了海外政府和車企的認可。

今年6月,遠景與雷諾達成戰略合作,7月,遠景進一步深化與日產合作,并與日產聯手在英國建設全球首個集成電動汽車生產、動力電池制造、零碳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零碳新工業區。

以動力電池為起點,通過零碳產業園和零碳技術的充分賦能,構建汽車產業綠色生態正在成為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的驅動下, 新能源企業與車企的合作也正在 由過去單一的供應商模式,向多維度賦能的戰略合作伙伴轉型,通過發揮彼此在各自領域的優勢,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 國內外主流車企選擇供應商時會考量企業的多維度能力,包括產品質量、成本管理、供應鏈、量產能力、可持續性發展能力,”趙衛軍表示,“今年遠景動力接連拿下了多個主流車企訂單,證明了公司的多方面實力得到了主流車企的認可。

正如趙衛軍所言,在全球主流車企全面轉型電動化時,其在選擇長期戰略合作伙伴時主要基于以下幾個考量:

一是產品力。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電池的性能、安全性、一致性是車企首先關注的要點。今年的幾起召回事件不僅讓相關車企、電池企業損失巨大,且對品牌聲譽也造成不小沖擊。遠景動力在過去13年間配套了約60萬輛電動汽車,迄今為止無一起電池相關的重大安全事故。這一極致安全保障是其獲得多家國際車企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產品布局上,遠景動力依托完整的產品開發流程體系,已成功完成6代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產品覆蓋高能量密度、高電壓、快充等多個技術路線,為車企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可滿足乘用車對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針對商用車、儲能領域,遠景還開發出針對性的磷酸鐵鋰產品,并已經規模化量產與交付。

二是成本控制能力。對于動輒數百萬輛,甚至上千萬輛規模的車企來說,對于成本的把控能力無疑也是國際車企考量的重要維度。據了解,與遠景動力一起競爭日產、雷諾訂單的不乏多家頭部電池企業,但最終遠景獲得了雷諾、日產的長期訂單,也足以驗證其成本控制能力。

三是質量體系建設和量產能力。汽車行業有著最為嚴苛的質量標準體系,在電動化大潮下,遠景動力不僅繼承了AESC過去在質量體系建設、品質管理、業務管理、電池生產、工藝方面的優秀能力外,還融合遠景在智能制造、數字化方面的創新技術,進一步強化在電池質量、成本和一致性方面的優勢。

四是國際化能力,遠景動力在日本、英國、美國設有動力電池基地,除了繼續強化在這些區域的產能布局,今年還宣布在法國增設動力電池超級工廠。“國際化是遠景動力區別于國內電池企業的獨特優勢,我們能夠及時響應、滿足國際主流車企的需求,并快速完善產品力。”趙衛軍表示。

特別是歐洲對于零碳方面的要求,這讓遠景過去持續在國際市場的零碳資源布局優勢得到了發揮,這些資源優勢不僅契合國際車企的零碳需求,同時也能幫助車企開展產業鏈合作,實現商業價值上的認同與落地。

這也引出了 第五點的考量標準,即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國際車企來說,選擇長期合作伙伴時,一定會考慮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包括研發、量產經驗、供應鏈布局、產業鏈協同、零碳技術等多方面的發展情況。零碳產業園的全新模式恰恰是遠景在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上的一次展現,充分證明了遠景在零碳科技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實力,為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借鑒。

事實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在碳中和戰略目標下,全產業鏈脫碳已經是“必答題”,這勢必將引發能源結構的調整和轉型,而能源結構的轉型也將推動工業體系的轉型和重構。未來,隨著“零碳產業園”的建成投用,遠景及參與企業所取得的的成功經驗,也將成為全球電池上下游產業鏈綠色發展和零碳轉型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