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吉利汽車在“龍灣”吉利研究院,發布了涵蓋所有動力總成系統的動力品牌雷神動力,以及智能吉利2021-2025發展規劃。
這是一場信息量前所未有的大的汽車企業技術及發展規劃發布會,核心信息點的數量和級別,甚至超過了大眾、通用等酷愛長篇大論的企業的大型戰略發布會。
簡單梳理一下。
動力總成方面:吉利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雷神動力旗下,熱效率、燃油經濟性、NVH靜音、動力總成輕量化與小型化及質效比、OTA水平等關鍵指標都領跑全球的Hi·X混合動力系統;其中熱效率高達43.32%,百公里油耗低至3.6L。
并且,基于這一神級數據的混動系統的綜合性能還將繼續被快速提升。52.5%的指示熱效率已經在實驗室實現,極限追求是57,油耗也將再降低50%。
此外,這一混動系統還將通過電池容量的提升,衍生出純電續航超過200公里,并且空電后最節油的插電混動產品。
吉利已經準備好向全球提供動力總成。
新能源路線及補電、儲能方面:高效純電和甲醇兩個新能源基本路線。其中,純電電芯密度達到350Wh/kg,實現續航能力破千公里,且20萬公里無衰減。甲醇汽車2022年實現0.3元每公里的行駛成本,2025年將低至0.2元。
由B到C全面推進換電儲能站點的建設,基于超過一千項技術專利,建設不低于5000座換電站,實現每車六十秒完成換電,每站日換電能力1000車次,總體解決100萬車主的便捷日常換電問題。
智能方面:打造智能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服務三大體系。實現芯片設計及封測、操作系統與軟件、大數據收集與分析等核心智能環節全自研。其中由旗下芯擎科技自研的中國首款7納米車規級SOC芯片已于幾天前一次性點亮,這款芯片在83平方毫米的基板上,集成了87層電路,88億個晶體管。
完成車規級認證后,明年即將量產。到2025年之前,自研5納米的車載一體化超算平臺芯片,以及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算力達到256TOPS。
實現智能自動駕駛全棧自研,到2025年L4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完全掌握L5自動駕駛。自建低軌衛星高精度導航系統,實現全球無死角的通信及厘米級高精定位覆蓋。
不斷進化零廢水排放、零廢物填埋、零有害物排放、碳中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Geega。如同科幻的中國星黑燈工廠,將建成40萬平米,年發電量6600萬度的巨幕光伏。
建成超2000家數字化智慧門店、實現APP用戶超千萬,用戶100%實現直連,用戶意見24小時內反饋到位。
直觀數據方面:重申2025年銷售量達到365萬輛,其中,吉利品牌130萬輛、極氪品牌65萬輛、領克品牌60萬輛、幾何品牌30萬輛、換電新品牌20萬輛、出口60萬輛。
過去十年研發資金投入1354億元的基礎上,到2025年再投入研發資金1500億元,投入方向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傾斜。
5年推出25款全新新能源智能產品,2025年,除極氪外,新能源產品銷售占比30%,達到90萬輛。
實現EBIT(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8%。
實現減排超過25%,為2045年全面實現碳中和打下牢固基礎。
品牌企業方面:成為被人尊敬的中國汽車企業。
以上,已經是對這場發布會核心信息簡化到不能再減的總結了。
不得不說,這是我從業這么多年以來,參加過的最讓我起雞皮疙瘩的一場中國汽車企業的戰略發布會了。
用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的話說,吉利汽車在昨晚,正站在一個臨界點上。
什么臨界點?我坐在現場,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有一家中國汽車企業,在現實能力、體系完整度與可持續性、行業未來戰略能力、技術與理念的開放度與寬度、文化與愿景的高度、技術能力與產品的全球標準適配度、企業戰略定力、企業社會責任等所有衡量全球化大型制造企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上,已經真正有能力與國際領先企業全面競爭了。并且這家企業仍然在不斷拓寬發展寬度、不斷加速的狀態中。
到2025年,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受全世界尊敬的中國汽車企業。這就是淦家閱說的臨界點。
可能有人要問,現在那么多PPT造車,那么多開發布會販賣不著邊際的技術期貨的,為什么你就覺得吉利這場不是一場拉估值大會呢?
簡單回答,就咱們前面鋪陳的那些信息點,你要不具備那些體系能力,不是多項技術攻堅都已經完成大半,不是大量技術設備已經進入量產周期,不要說你不可能把那些時間表定的那么清楚,數據報的那么完整,你的公關部就不可能憑空整出這些東西來。這場發布會從技術展示到數據發布,沒有科幻,只有科學。
我們來看看這些內容背后隱藏的那些更耐看也更讓人振奮的信息。
其一、雷神動力此次發布的核心環節是Hi-X混動系統。這款在關鍵指標上直接壓制日系兩田的混動系統,給出了太多吉利的潛臺詞。
首先,作為內燃機為主的汽車時代可能是最后的技術高地,混動系統是技術含量最高,難度最大,實現低油耗與高性能雙贏最難的動力總成系統。目前在量產市場絕對領先的日系混動產品,至今也仍然在性能偏弱、NVH不符合預期,以及中高轉區節能型一般等方面不盡人意。
但即便從全球來看,在電氣化的革新預期之下,絕大多數企業,對未來至少大行其道十年的混動技術,都采取了放棄或半放棄的態度。這就是昨晚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王瑞平高喊出,從現在開始,雷神動力,供應全球的底氣。
當吉利發布了這款Hi·X混動系統,并堅決表示吉利會繼續將內燃機的潛力壓榨到底的決心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得意和一個大格局。
小得意,是這一次,中國汽車企業,并沒有在彎道上,而是在被無數專家認定過不可能的直道上,攆上了全球領先水平,并且從勢能來看,超越機會很大。這對于中國汽車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提氣的狀態。
大格局,是吉利為代表的中國汽車企業,和兩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企業,將在未來十到三十年時間里,形成有內燃機汽車領域的正面競爭,而其他汽車派系很有可能以采購、合資等形式,走完以混合動力為主的內燃機終局。
如若此斷不虛,那么吉利到2025年365萬產銷規模,就絕對不是閉著眼睛掰出來的,而是非常現實的目標。事實上,明年吉利的混動大軍一落地,就會對包括自主與合資的多個品牌形成巨大壓力。
其次,吉利正在以豐田之于日本,大眾之于德國的視角,審視自己之于中國汽車的關系。
我們心目中的自主品牌,由于長期于夾縫中生存發展,雖然不乏很多優秀企業,但氣質上多偏于功利化,風格上也多激進,重車型而不重品牌,重機遇甚于可持續。
然而如此大的一個市場,如此大的一個產業,如此關鍵而多變的發展時期,作為中國汽車企業一哥的吉利,選擇了沉穩。
在對淦家閱的專訪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對吉利新能源推進速度的質疑,以及對吉利“創意型打法”不如其他企業多的疑問。
淦家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最讓我感觸的一句話是,我們必須做最大眾的產品,必須首先滿足最大眾的用戶對高智能、高性能、高品質產品的需求。這樣才能最扎實的帶動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同步完善、升級。
吉利花大力氣做混動技術;不以過于激進、急躁的市場態度來對待純電類產品,但絕對掌握先進的純電技術;乃至在雖長期未受重視,但顯然非常綠色、成本和使用感受非常適合推廣的甲醇路線上不離不棄,都是基于這個理念。
相似的話,我們從豐田的口中多次聽到過。這就是一個大國大市場的領軍企業必須的自我修養。
同樣,在淦家閱認為的汽車產業大轉型的核心領域智能化方面,吉利選擇幾乎在所有核心領域自研,并且務求達到行業領先,一方面固然源自吉利核心技術必須自主實現領先的基因,另一方面淦家閱認為,只有吉利這樣的企業形成自研,核心技術人才才能有可能自育,傳導到整個供應鏈,中國汽車產業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實現全產業的中心化。
注意,吉利的自研不是說吉利要全部自己做,而是要持續掌握領先的核心技術,保持企業領先的科研能力和科技人才梯隊。事實上吉利在智能化架構的搭建上是非常開放的。其打造的端到端的一個域的底層系統,保留了上千個開口,可以敞開“胸懷”容納絕大多數能讓系統更完善強大的應用。
以整車體系之力,自研能力越強,對用戶訴求的實現度就越高、對專業領域的供應商扶植力就越大,這一點蘋果在手機領域已經給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
一家企業唯有從最大眾的用戶,最完整的產業鏈的視角來思考問題,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國領軍企業。僅從市場現實機遇思考問題的企業,抓不住時代的大機遇。
再次,對智能化理性而準確的判斷。輿論界對這次汽車產業革新的描述中,新能源和智能化是最重要的兩極,但在習慣的表述上存在兩個誤導點。
其一是新能源的提及率要高得多,很多表述中甚至忽略智能化;其二,新能源和智能化被誤解為必須捆綁的概念。
淦家閱則明確指出,這次的汽車產業革新的本質是智能化,并且智能化與幾乎所有汽車都能兼容。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可以延伸出幾個關鍵判斷。
比如,燃油車的智能化,在有限電力的輔助下,完全可以實現,包括整車OTA,包括需要大算力的智能駕駛系統及豐富的軟件應用。而燃油車實現基本同等的智能化,是以混動為主的有內燃機產品能繼續長期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
再比如,軟件定義汽車當然是不爭的未來,但硬件的高度智能化,是車載應用型軟件發展邊界拓展的基礎。硬件對手眼的解放程度,決定了娛樂、工作、享受等第三空間特性的實現度。
所以,吉利在未來五年的1500億研發資金,在確保芯片、智能軟硬件、數據能力方面的投入是最大的,也是堅決自研的。
對智能化與新能源自研能力優先級的判斷,我認為在未來十年中甚至會左右很多企業,甚至是大企業的生死。或許汽車業的諾基亞就會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而產生。
最后,吉利對于利潤的理念,符合當代產業邏輯。
數據上看,吉利在2025年的目標EBIT是8%。這在2000-2010年代也是一個不低的行業指標。如今,能超過5%的車企肯定不在多數。
吉利實現這個數據,并且理直氣壯,不怕被看到企業掙錢就不大舒服的人詬病,憑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提升效率,基于智能吉利的計劃,到2025年,吉利的研發效率要提升30%,生產效率提升22%。
這里要注意,全行業同步的效率提升是不能帶來利潤的,只有超越行業的效率提升才能帶來利潤。
吉利的企業發展的基礎理念就是與用戶和供應鏈共贏。淦家閱跟供應商詮釋這個理念的時候這樣說,你不要覺得我是你的甲方,我們這個行業只有一個甲方就是用戶,我們都是用戶的乙方。
所以,吉利的產品思路的核心就是讓用戶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好的產品。
這句看上去像套話的話,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詮釋。就是現在終端一車難求的星越L。這款車原本可以提前半年上市,當時淦家閱走訪了很多經銷商和供應商,問這款車的預計銷量,行業老法師們給出的集中答案是五千。
淦家閱立刻暫停了上市進度,要求必須按照兩萬的月銷量來重整星越L。月銷兩萬相比于五千,意味著成本大幅下降。
供應商雖然振奮,但明顯覺得風險挺大。淦家閱就承諾,如果在半年內賣不到兩萬,那么再按照實際情況給供應商補錢。
果不其實,星越L上市2個多月累計銷量就達到了26263輛,同時訂單已經超過了6萬輛僅受困于芯片供應而無法實現全訂單交付。
到十月底,包括中國星系列產品在內的吉利汽車,因芯片短缺,交付缺口達到15萬左右。但絕大多數用戶,選擇繼續等待。
另一個例子來自于幾何。2021年,幾何銷量暴增近200%,九月訂單數已經突破一萬。
淦家閱投入巨大人力將幾何與吉利的研發體系完全分開,并且將幾何c完全去營運化。即便是500臺規模的營運車訂單,也完全不動心。
為了留住能力出色的銷售人員,淦家閱特批費用給他們發保底工資,讓他們在銷量不高的時候也能保持收入水平,這破天荒的做法極大提升了銷售人員的積極性。
產品、品牌、銷售的問題一解決,明星像十足的幾何立刻翻身。
問銷量要利潤,產品不足夠好,營銷服務不足夠好,銷量不高,企業利潤就無從談起,供應商、經銷商也不干。銷量足夠好,用戶滿意、忠誠,利潤自然就出來了。
淦家閱說,吉利的利潤不能是算出來的,必須是賣出來的,怎么賣出來?就是要確保,吉利的產品是老百姓用最低價買到最高品質的車。
最近,吉利還有一件大事兒,就是豪分了3.5億股,按照現在27港幣的市價的話,差不多94.5億港幣。首期一半,惠及一萬名員工,剩下一半,建立長效分配機制。
這是除新勢力之外,中國汽車企業最“豪邁”的一次股權激勵行動。
這是吉利的一個核心員工合伙人化的鮮明態度,但當然不是全部。
對科學家型人才、超高能力人才,吉利采取不問級別,但看貢獻的預算支持和薪酬激勵制度,一個實驗室leader收入水平甚至超過CEO。在轉型科技企業的吉利,都不是問題。
薪資當然是企業求人、用人、留人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淦家閱認為,在吉利文化基礎上保持開放的心態才是吉利人力資源同步時代升級的關鍵。
吉利從來不認可這事兒我們干不了,那事兒落后人家太多了的畏難取巧邏輯。只要是汽車行業發展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吉利都不考慮退避。
一個例子是沃爾沃的收購,外界看待此事,從謾罵奚落,到捧上九天,其實看的都是熱鬧,這件事情的核心是吉利依托這樁收購,通過兩代員工,融合消化并發揚了沃爾沃的技術底蘊。
否則,沃爾沃再認同吉利,吉利買來的也是朵曇花。
如今的智能化發展也是如此,在芯片,在軟件操作系統和數據這三個外界認為傳統車企干不好的領域,吉利沒有任何猶豫。淦家閱說,你不干,就連為什么干不好都不知道,干了,兩三代員工下來,人力資源就起來了,沒有什么難的,也沒有什么捷徑。
在吉利工作,做吉利的供應商,你永遠有機會做相關業務板塊最核心的,最挑戰的工作。這是吉利吸引人才的根本。
而不管是2025,還是2030,再宏大的規劃,都是靠人干出來的。
關于昨晚的這場發布會,我還想再重復幾句我認為重要的話。
第一、雷神動力,供應全球;
第二、世界級難題,吉利來解決;
第三、智能是未來的核心,吉利全棧自研;
第四、吉利來到了臨界點;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吉利要成為受人尊敬的汽車企業。
數據和技術永遠在更新,成功與低谷也總會不期而至,唯有氣質與堅持,不可辜負、不可予奪。
昨晚這場發布會,沒有任何一個網紅點,也沒有什么媒體喜聞樂見的豁邊“金句”,很多發布的牛掰信息,有些局部數據甚至讓聽慣了網紅發布會的人們覺得節奏慢了。
但他壯美、扎實、精細、令人振奮,就像那部讓人看著畫面之美便能落淚的《沙丘》。能拍出這樣電影的導演,才值得人尊敬。能開出這樣一場戰略發布會的吉利,值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