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以下簡稱《意見》)。
受此影響,10月25日,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板塊紛紛上漲。截至收盤,新能源車板塊上漲2.44%。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的出臺,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長期利好,對汽車板塊來說,將有可能進一步推動整個板塊向新能源方向的轉型和升級。”
燃油車減排抓“尾氣”
《意見》明確,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其中包括了制定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等。
“雙碳在交通領域主要體現在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低碳出行的推廣。目前,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國工業全部排放量的1/10左右。從碳達峰、碳中和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發展是大趨勢。而傳統燃油車短期內并不會被取代,減排抓‘尾氣’毫無疑問是重點。”江瀚說道。
“近年來,國家對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日益重視,不斷出臺支持包括內燃機尾氣污染治理行業在內的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有力推動了內燃機尾氣污染治理行業的發展。”凱龍高科董秘曾睿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作為國內僅有的汽車尾氣后處理系統全產業鏈企業,凱龍高科研發生產的柴油機SCR尾氣后處理系統、柴油機顆粒捕集系統(DPF)、天然氣發動機尾氣后處理系統涵蓋300多個品種,廣泛用于道路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及船舶內燃機的尾氣污染治理及工業污染治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尾氣后處理主要是通過催化劑的方式,實際上過去幾年隨著排放標準提高,的確出現了很多需求。”
在曾睿看來,隨著國內燃機排放標準的不斷升級,公司所在行業的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公司發展前景良好。近期,凱龍高科與山東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內燃機(國七)近零排放和新能源展開研究。
“節能減排和尾氣治理是相輔相成的,排放標準提升的同時,尾氣排放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在目前雙碳背景下,汽車尾氣后處理相關企業確實迎來了良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說。
汽車尾氣處理方式及其市場規模
目前,控制汽車尾氣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機前措施、機內措施和機后措施三種,其中機前和機內措施技術難度高,減排效果有限,機后措施則采用包括空氣噴射、氧化型反應器、三效催化器等措施對排放尾氣進行凈化處理,是目前最主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尾氣處理方法,而其中催化劑又是凈化效果的關鍵。
2013年9月,國家正式出臺了被稱為“PM2.5”防治綱領的《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按照上述政策的規定,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區域層面大氣污染監測、評估、監督體系,PM2.5排放總量顯著下降。隨著國內大城市環境污染政策的加強,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將顯著提高汽車尾氣催化劑的重要性,國內尾氣凈化劑市場空間巨大。同時,目前中國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前80%以上的市場被安格、優美科等外資廠商占據,進口替代空間較大,后續汽車尾氣催化劑需求量將保持年均25%~30%的增速。2017年汽車尾氣催化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5億元,同比增長約17.5%。
長久以來,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的很多核心汽車零部件都是由外資企業或跨國企業提供的。從2004年起,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出現了一批以貴研催化、威孚環保為代表的國內汽車催化劑生產企業,打破了以往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被外資企業壟斷的格局。
全球環保催化劑市場集中度較高,行業CR3高達71%,其中,巴斯夫、莊信萬豐和優美科共同占據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大多數市場份額,分別為26%、26%、19%。
全球主要的尾氣處理催化劑廠商包括德國的巴斯夫、英國的莊信萬豐、比利時的優美科、以及我國的貴研鉑業和中自環保等。
預計到2022年我國汽車尾氣催化市場規模將達到31.51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110%。隨著國內機動車采購目錄下沉,國內車用催化技術的進步,國產催化凈化技術大幅進步,在部分領域涌現進口替代的趨勢。同時,環保壓力趨嚴,排放標準新規的升級將有效推動。車用尾氣凈化裝置的需求,未來將隨著SCR技術成為主流催化劑載體將得到大幅發展。
燃油車被替換大勢所趨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此前在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發表了有關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思考,他表示:“從國內國外來看,新能源替代燃油車大勢已定。”
王傳福表示,新能源汽車的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能源行業走到今天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對石油的依賴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加上碳達峰、碳中和的風口,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越來越好。”
據了解,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從今年3月份突破10%,到5月達到了11.4%,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根據乘聯會數據,5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19.6萬輛,環比4月增長6.7%,同比增長174.2%。
王傳福還表示,“當前中國汽車的發展主要的短板是品牌的認知度,技術上中國品牌實現了全面的超越,但國內的消費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
事實上,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銷量排名前15名的車型中,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是國外品牌,其他全部來自自主企業。

在王傳福看來,推廣新能源汽車,要通過純電動(EV)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兩方面同步推進,“我們做過一份調研,當前中國仍然有2/3的家庭是無車家庭,對于這些家庭來說,購買第一臺車的選擇,純電動是很困難的,(因為)他要兼顧長途和短途。”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接近12%,但還有近90%的消費者在購買燃油車,王傳福表示,希望能通過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給這些無車家庭提供新能源汽車的解決方案。
發言最后王傳福也表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蛋糕很大,需要行業一起努力奮斗,未來幾年行業格局調整的速度可能比現在想象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