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不卡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 _亚洲视频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美女xx_免费在线观看成人av

觀眾登記 展商登記 English
,距離本屆展會開幕還有 00
首頁  >   湖北武漢:建世界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車都
湖北武漢:建世界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車都
時間:2019-5-7 8:42:31      發布者:管理員

湖北武漢:建世界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車都

武漢開發區不夜城。視界網 張斌 攝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技術蓬勃發展,汽車“五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共享化)趨勢明顯,汽車行業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快速重構,汽車產業正面臨自1886年汽車誕生以來最大產業變革。

湖北作為全國汽車產業大省,下一步如何布子?武漢開發區作為全國知名車都,下一步如何發力?

4月27日至28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院士、我國汽車產業泰斗陳清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段正澄院士、北京科技大學胡正寰院士、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等,攜中國工程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內最頂尖汽車產業專家智庫,齊聚武漢開發區,與省經信廳、武漢、襄陽、十堰、隨州、東風公司負責人對話,就湖北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獻智獻策。

院士專家們認為,湖北打造世界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有條件、有基礎,但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實行產學研結合,跨界攜手,實現新一輪加速發展。

“1+4+500”汽車產業集群成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曉安 朱惠 通訊員 張敏

4月12日上午,東風本田三廠(一期)在武漢開發區正式投產,新增年產能12萬輛。

放眼全球,在國內外傳統汽車銷量普遍下滑,世界巨頭紛紛減產的大背景下,落戶武漢開發區的車企巨頭,卻紛紛逆勢擴能。

去年12月18日,總投資近百億元的東風“云峰”項目在武漢開發區開工建設。

今年4月2日,吉利控股集團高端整車項目在武漢開發區開工。

盤點這三大整車項目,均是著眼未來汽車發展方向。

“三廠定位新世代綠色、智能化、柔性工廠。”4月12日投產儀式上,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鄭純楷說。

東風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竺延風在“云峰”項目開工儀式上說,東風“云峰”項目新廠建成后,將陸續投入涵蓋轎車、SUV、新能源車在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搭載最新的產品技術,包括先進的三電系統技術(高能量密度電池系統、智能熱管理系統、高度集成化電驅動系統),領先的車聯網技術,先進的主動安全和自動駕駛技術以及e-power混動技術,輕量化技術等。

吉利控股集團高端整車項目,將實現英國豪華高性能汽車品牌“路特斯”的國產化。

從一座工廠到一座城,28年間,武漢開發區已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特色突出國家級開發區。

“當前,武漢開發區‘1+4+500’汽車產業集群已經成型。”4月27日,武漢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彭浩介紹,武漢開發區汽車產業已形成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1”是指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之一——東風汽車公司。“4”是指4家合資和自主品牌整車企業:東風本田、神龍公司、東風雷諾、東風乘用車公司。其中,東風本田是全省首家產值過千億元企業。“500”是指區內大大小小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主要包括佛吉亞、德爾福、哈金森、采埃孚等,組成了完整的零部件產業鏈。

目前,武漢開發區擁有東風公司技術中心、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法雷奧中國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技術中心等23家汽車類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和咨詢服務機構,興建了武漢新能源工業技術研究院,聚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7萬名。

2018年,武漢開發區實現汽車產業產值2600億元,生產整車105.4萬輛,占到全省43.6%。同時,全區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如神龍公司榮獲“全國質量獎”,發動機產品返銷歐洲,風神樹立自主品牌新形象,漢陽特種汽車研究所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東風格特拉克變速箱、納鐵福傳動軸、薩普3D打印等一批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和隱形冠軍。

4月28日,參加武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的院士、專家們,到武漢開發區雄韜氫雄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現場調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全面發力“下一代”汽車 10年將建成四大基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曉安 朱惠 通訊員 張敏

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快速發展,武漢開發區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發展機遇,實現汽車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重構?

“武漢開發區將聚焦重點企業、關鍵技術和優秀人才,出臺最好政策、提供最優服務、營造最佳環境。”4月27日,武漢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彭浩介紹,力爭用10年時間,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下一代汽車研發設計制造、行業標準制定、產品測試與檢驗檢測、后市場服務業基地,“下一代汽車+”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重要策源地,下一代汽車產業資本、領軍企業、核心技術、創新人才集聚高地,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

彭浩介紹,近年來,武漢開發區重點在下面四個方面,全面發力。

一是培育下一代汽車產業集群。

引進領軍企業和重點項目。設立開發區下一代汽車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積極招大引強,著力導入優秀外資車企、民營車企和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目前,法雷奧駕駛輔助技術中心、吉利億咖通汽車電子、南斗六星等近30個項目已投入運營,吉利高端整車、東風日產“云峰”項目投產后將具備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

布局電動汽車產業鏈,引導區內企業推出混動、純電動車型。目前,東風風神E70純電動汽車、東風本田多款混動汽車已上市,東風雷諾也即將推出多款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動了相關零部件企業的入駐,總投資108億元的東風電動、東風航盛、東風時代電池等核心零部件項目已經投產,全區已建成充電樁7000多個。

瞄準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路徑,培育引進東風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眾宇動力、雄韜股份、國氫能源等代表性產業項目。努力破解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難題,出臺全國首個加氫站審批及監管辦法,建成一座固定式加氫站,另外兩座加氫站在建設中,開沃氫燃料電池公交進入示范運營階段。

此外,主動適應汽車價值鏈從生產制造向出行服務過渡的趨勢,引進威瑞森車聯網、華勵車聯網、“易微享”(標致雪鐵龍、東風電動車、武漢電動汽車示范運營有限公司三方組建風標汽車租賃公司運營)等項目。

二是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搶抓工信部與省政府共建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示范區機遇,積極建設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基地,為國家制訂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標準、數據規范和政策法規提供基礎支撐,使之成為下一代汽車技術創新的重大平臺。

目前,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組建的武漢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已投入運營,百度聯合廈門金龍研發制造的“阿波龍”無人駕駛小巴投入測試運營。小型封閉測試場即將投入使用,首期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和示范運營道路2019年完成改造。

到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場投入使用,同步規劃建設15平方公里智能網聯汽車小鎮,形成集測試、研發、應用、示范及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區。到2022年,建成90平方公里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形成涵蓋下一代汽車研發設計、智能終端制造、智慧交通平臺運營的完備產業生態體系,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

三是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包括制訂“產業、創新、人才”三大政策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研發投入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建設研發創新中心、工研院和實驗室,增強對下一代汽車優質項目和創新人才的吸引力。

目前,武漢開發區已引進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啟迪創新園等新型研發機構;引進海創云等孵化器10家;成功申報設立中國武漢(汽車及零部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引進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汽車檢驗檢測機構。

四是對標北京、上海,擴大“并聯審批”“容缺審批”“先建后驗”等審批覆蓋范圍,進一步壓縮新辦企業設立、工程項目報建審批時限;對中介服務事項進行清理、精簡、規范,探索實行末位淘汰制、紅黑榜制,全面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同時,以籌備軍運會為契機,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包括加快實施城中村改造,引進金融商貿、管理咨詢、文體旅游、餐飲酒店等業態,推進武漢兒童醫院西院、協和西院二期、武漢外國語學校開發區分校等項目,增加優質服務資源供給等。

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湖北汽車產業大有可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助力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價值鏈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建設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湖北有三大產業大有作為。”4月27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在先后聽取省經信廳、武漢、襄陽、十堰、隨州、武漢開發區、東風公司負責人情況介紹后說,武漢光電子產業現在國內已有一定地位和優勢,生物醫藥產業也迎來“大健康”風口,汽車作為湖北武漢支柱產業,前景可期。

就汽車產業而言,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共享化,核心就是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

周濟認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技術突破口和結合點就在智能制造,即將人工智能和先進制造技術結合。體現在產品上,最突出的就是電動汽車數字化網絡與互聯化。所以,汽車產業對于湖北來說,在經濟和創新兩個方面,都具有極其重大意義。“武漢有條件,也能創造條件,把汽車產業發展好。”

布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武漢、襄陽、十堰、隨州、武漢開發區,已就產業發展路徑進行了有效規劃。

如武漢市提出,將重點促進整車企業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投產力度,力爭通過2-3年培育,形成10余款新能源暢銷車型,以首輛燃料電池汽車和首座加氫站投入運行為契機,著重培育一批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科技創新企業,加大燃料電池研發創新、示范運行和產業化發展力度;著力推進國家級智能網聯示范基地建設,依托東風公司這個龍頭,構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科研創新平臺,積極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吸引更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來漢集聚發展。

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做好頂層設計,找準突破口

4月27日,與會多位院士專家指出,湖北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必須目標明確,科學布局。

“首要是頂層設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院士表示,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毫無疑問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方向。發展都有一個有序推進的過程。讓新技術更好地支撐產業,就需要更好的頂層設計,實施“七新”(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功能、新裝備、新能源和新模式)聯動,可能會闖出一條路來。

“當前汽車產業革命,電動化只是序幕。”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未來五年,電動化的競爭會逐漸退潮,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方面的競爭,才是真正的主戰場。“5G、人工智能的大規模、高難度應用,第一個就在汽車產業。5G、人工智能競爭背后,實際上就是網聯汽車的競爭。”

陳清泰認為,我們錯過了第一次技術革命,也錯過了第二次技術革命,但我們只要不失時機,就能贏得第三次技術革命。他說,目前中國在電動化涉及的核心領域和技術上都不落后,比如互聯網技術、5G技術、信息產業等。他舉例說,曾有一家歐洲大型車企找到我國一家小公司,讓其提供全球化應用的車聯網。“歐洲人對車聯網要求低,而中國人天天在網上生活,對體驗要求非常高,不斷提出新問題。”談及為何來中國尋求合作伙伴時,該汽車公司表示,能滿足中國人要求的車聯網,到歐洲去應用綽綽有余。

一些專家表示,湖北發展電動汽車“醒得早,卻起得晚”。20年前,武漢電動車就已上路,但現在與沿海省份相比,武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顯得稍慢。

專家們認為,當今,各國都在競相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我們不能再靠等和要,不能再重復靠購買國外專利技術生產的模式。他們建議,看準的事就要敢于去做,要有前瞻性布局。如智能網聯汽車在城市道路無人駕駛雖還有一定距離,但可以將已成熟的智能技術,大膽應用到部分品牌車上,以提高用戶體驗感,增強市場競爭力。

華中科技大學段正澄院士表示,武漢在氫能產業發展取得突破,要加速氫能汽車產業化步伐。

武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別讓“墻內開花墻外香”

建言車都光谷跨界攜手

武漢開發區是全省工業主戰場,現代制造業集聚區。光谷是我國智力最密集集聚區。但多年來,武漢開發區許多裝備都是從沿海甚至國外引進,而光谷許多科技成果需到外地轉化。

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馮記春等多位專家指出,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不足,仍是目前湖北汽車產業發展的短板。“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方面,湖北高校已做了許多科研探索,但往往墻內開花墻外香。”劉經南坦言,傳統汽車產業轉型,不能忽視產學研全鏈條資源整合。

陳清泰說,經濟社會發展要靠大企業支撐,但要大企業在承擔諸多社會責任的同時,去創新、冒險很難。這就要實現產學研結合,就是要實現大學與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兩個結合。他說,大學是知識創新、前沿技術創新,大學創新的成果不一定都由自己去轉化。中小型科技企業吸納大學科研成果,把知識變成可用的技術,這本身就是創新。同樣,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果,不一定由自己去產業化,它作為大企業的創新技術要素,把可用技術向大企業轉讓,再開始新的創新。大企業的使命就是到市場上發現這些可用技術,通過購買或并購,利用自身的資本、品牌實現技術成果轉化,以此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從而實現源頭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

“車都出題,光谷作答。”陳清泰建議,武漢開發區與光谷要跨界無縫對接,每年甚至每季度開一個交流會,讓車都的車企談談目前產業發展情況、遇到哪些問題,再請光谷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新技術、新想法,互相交流。

電動汽車是大勢所趨

車企要加強科技創新

“車都一定要有打造國家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魄力。”馮記春表示,目前,武漢開發區基本條件已具備,如廠區建設、營商環境等,但在研究開發方面應加強。

工信部裝備司原司長張相木表示,湖北要增強發展自主品牌汽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相比沿海一些車企,目前湖北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不足。”鐘志華表示,在人才鏈和技術鏈方面,湖北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傳統燃油汽車終將退出主流,電動汽車是大勢所趨。”陳清泰介紹,通用、福特等車企巨頭已在大幅裁員,將更多資金投入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開發。歐洲幾家車企巨頭對電動車的研發都是成百億歐元的投入,并成批推出車型,5種、8種甚至于幾十種車型可供用戶選擇。中國目前在電動車方面,雖占據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但絕不可掉以輕心。中國汽車市場占全球汽車市場的30%,是中外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未來競爭將非常激烈。隨著政府補貼逐步退出,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國內車企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依靠科技創新,汽車產業才有更好的發展。”周濟說。

一些專家同時建言,湖北要進一步重視自主品牌汽車培育。針對全國各地蜂擁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現象,一些專家則呼吁國家有關部門要科學規劃、引導。

4月28日,參加武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的院士、專家們,到武漢開發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調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東風攜手武漢襄陽十堰隨州

共建百萬輛級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惠 唐曉安 通訊員 張敏

4月27日,在武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東風汽車集團發布:東風公司將攜手武漢、襄陽、十堰等漢江經濟帶城市,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兩大抓手,共建百萬輛級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廊。

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80萬輛

2023年,建成國內卓越企業,銷量突破600萬輛;2035年,躋身世界一流汽車企業行列,銷量規模保持在全球前十,海外業務占自主品牌比重超過30%……現場,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尤崢自信地介紹了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汽業企業的“東風版”路線圖。

“要建設卓越東風和世界一流企業,必須加快轉型發展。”尤崢表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轉型發展方向,“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都對發展新能源汽車提出了明確要求。“東風公司未來的產品布局就是智慧汽車,服務布局就是智慧出行。”

未來5年,東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是達到行業前三,預計年銷量將達80萬輛規模。目前,東風公司已經向市場投放10余款新能源產品,正在開發的兩個純電動平臺產品均將在今年投放市場。未來5年將規劃投放75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包括57款乘用車、18款商用車。

在智慧出行方面,經過2018年的探索,今年東風公司開始大規模業務布局,到2025年,預計運營車輛將達150萬輛以上。

在武漢開發區(漢南區)武漢首座氫能源加氣站,工作人員正在給氫能源公交車加氫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東風新能源1號園區建成投產

提供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離不開智能制造。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必由之路,對于推動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尤崢介紹,東風公司將加快推行智能制造,目前正在建設的武漢“云峰工廠”和已經建成的重慶“金康工廠”,都重點圍繞數字化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工業互聯網等進行試點,以支撐東風公司產業戰略落地。

同時,東風公司不斷深化核心資源布局和研發能力建設,目前已布局電池系統、電驅動、電控等資源,正與合作伙伴推進IGBT資源布局,電芯資源也在規劃推進中。在武漢,投資近百億的東風新能源1號園區已建成投產,逐步形成80萬套電控系統、20萬套電池系統的制造能力;2號園區正在建設,將形成200萬套各類電驅動和燃料電池動力總成的制造能力。同時,高水平新能源研發中心正在建設,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核心技術研究的T3科技平臺公司、東風公司前瞻創新中心也在籌建之中。

“目前東風公司正在推動11項核心技術、6項關鍵資源、7大支撐能力有序落地,逐步完成能力拼圖。”尤崢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東風公司積極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研究和示范運營。由東風公司牽頭,聯合同濟大學、新源動力、武漢理工和一汽集團等單位承擔了《全功率燃料電池乘用車動力系統平臺及整車開發》國家課題,并已經完成樣車開發。同時,正在武漢建立氫燃料電池研發中心和產業基地,在十堰、襄陽推進加氫站建設。“在今年的武漢軍運會期間,東風公司將提供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環衛車等服務。”

多市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廊

湖北整車產量位居全國第6位。汽車工業也是湖北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湖北汽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3%以上。

“推動汽車產業發展是湖北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議東風公司與武漢、襄陽、十堰等城市一起,共建百萬輛級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廊。”尤崢表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是國家對武漢、襄陽、十堰等漢江經濟帶城市提出的發展要求。“該構想方案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兩大抓手,通過‘智行隆中’等智慧交通城市項目、共享出行業務、無人駕駛示范線、智能制造等四條路徑實施。”

其中,十堰,建設東風出行全生態示范小鎮,2019年計劃投放新能源車輛500臺。襄陽,以“智行隆中”項目為依托,2019年計劃投放新能源車輛1000臺。武漢,2019年計劃投放新能源車輛3500臺,從局部突破邁向區域領先。

尤崢介紹,“智行隆中”項目將圍繞智慧汽車谷、智慧出行、智慧物流和智慧交通云平臺四個方向推動合作。目前正在建設覆蓋140余種測試場景的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規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商用運營線、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創新試驗區、智慧交通云數據中心和智能網聯汽車小鎮。建成后,襄陽市將成為國內具有一流體驗的多元化出行城市和物流城市,實現云上賦能,帶動產業、民生、政務“智能+”轉型,并吸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上下游產業在襄陽匯聚,形成產業集群。“這個模式,未來有望向漢江千里汽車產業走廊的沿線城市復制推廣,最終將這些城市串聯打通,形成產業走廊上的智慧交通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