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不卡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 _亚洲视频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美女xx_免费在线观看成人av

觀眾登記 展商登記 English
,距離本屆展會開幕還有 00
首頁  >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時間:2017-12-1 11:05:51      發布者:管理員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睿信致成 2017-11-09 14:54:28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通過上一篇文章的簡述,我們已經對“再制造”產業以及全球范圍內的市場有了額基本的了解;那么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把目光聚焦在我國再制造產業及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上。

我國再制造產業概述

1.市場規模及預測

在上文的全球汽車制造產業發展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所在的亞太地區在過去的4年中具有全球最高的汽車保有量增速(56%),其中主要的貢獻也來源于我國。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具體來講,我國汽車產業自2000年以來進入了快速成長階段,目前汽車年產量突破1 000萬輛,汽車保有量超過了7 000萬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至2009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已達7 619萬輛,同年的汽車報廢量達270萬輛,發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再制造產業將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僅以2011年全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作為基數,按照再制造產業發展初級水平(5%再制造配件市場占有率),綜合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綜合利潤將超過500億人民幣,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20當我國汽車保有量超越2億輛時,再制造產業將會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再制造是制造與修復、回收與利用、生產與流通的有機結合(見上篇文章)。再制造是指直接利用廢舊零部件進行生產,節省原材料,并保留了原產品加工過程的附加值,能最大限度地達到節省資金、節能、節材和環保效果。以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為例,再制造與制造新品相比,可實現節約60% 的能源、70% 的原材料,降低成本50% 左右,降低排放80% 以上。再制造產業形成了全新的“資源-產品-廢舊產品-再制造產品”的循環經濟模式,可以通過上面的數據分析看出,這樣充分利用資源的產業模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2.政策/標準支撐

(1)政策支撐

自2005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再制造行業起,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將再制造作為重點領域。與此同時2008年,《循環經濟促進法》 將再制造納入法律范疇進行規范;同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我國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的出臺政策和法律法規支撐并監管“再制造產業”的發展。考慮到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處于起步、試點階段,同時要有一個市場培育過程,從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角度考慮,我國目前的規定是這樣的:再制造企業必須取得原生產企業的授權,或者是企業自有的銷售渠道和品牌才能開展零部件的再制造。當前國內14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上圖)都是按照這個要求來做的。

(2)標準監管

再制造標準為再制造生產提供技術依據,保證再制造產品質量。我國再制造產業正快速發展,急需結合我國國情和再制造模式,在國家、行業和企業的不同層面上制定相應的再制造標準。近年來,再制造標準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公司企業,以及科研單位和相關學術組織的重視,再制造標準工作也在快速發展。目前,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我國已經發布實施 8項再制造標準,我國汽車零/部件相關國家標準如表 1所示,這為保證我國再制造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由上圖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實施的國家標準主要是產品標準及再制造拆解和清洗標準等,仍然缺乏再制造成形技術方法、再制造涂層或產品缺陷檢測,以及壽命評估/預測與質量檢驗方法等方面的標準,還遠遠不能滿足再制造生產和產業發展需要,因此,企業和科研單位應當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再制造技術和質量檢測評價方法等標準體系的建設,不斷充實我國再制造標準體系。

3.產業發展現狀

盡管“再制造”產業被認為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國家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法規,但是在現階段中,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緩慢,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無論從規模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再制造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主要的差距與矛盾有以下幾點:

(1)再制造作為一個新的理念還沒有被我國公眾(不僅僅是汽車消費者)廣泛認識,甚至將其等同于現在的汽車大修,各方面對發展再制造產業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點是亞太以及南美等地區再制造產業發展緩慢的一致原因。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消費者一般都認為新產品比再制造產品好,陳舊的消費觀念限制了再制造產品的應用和市場占有率;尤其是我國消費者對我國制造的普遍不信任會進一步傳遞到再制造產品中甚至更嚴重。

(2)再制造還沒有形成社會化生產體系,沒有形成再制造產品銷售網絡。我國地域廣闊,存在著回收半徑大,物流成本高,造成銷售成本增加的問題。此外,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的需求與再制造產品的供應之間很難保證平衡。參與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支撐不了行業發展。我國再制造基礎薄弱,供給能力缺口大,產業規模小,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競爭力弱。

(3)再制造產業體系不完整,產品回收體系不健全,存在零部件回收率低、回收體系混亂的問題。我國沒有全國性的回收網絡和管理信息系統,只有分散的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加工網絡。由于缺乏報廢汽車零部件回收體系,正規回收再制造企業缺乏穩定的廢舊物資供應,導致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面臨著“無米下炊”的尷尬境地,無法獲得規模效應。

(4)現行法規政策在某些方面制約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307號)明確規定禁止報廢的汽車整車、“五大總成”和拼裝車進入市場交易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交易,拆解的“五大總成”應當作為廢金屬,交售給鋼鐵企業作為冶煉原料。現行的車輛管理制度,如車輛檔案登記要使用發動機號和底盤號,也不利于再制造產品的應用。汽車再制造產品的回收、市場準入、質量標準、管理標準等方面的法規政策仍存在缺失。

上述幾大問題綜合作用于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總體上來講:作為新的理念,再制造還沒有被消費者及社會廣泛接受;再制造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技術標準尚不完善;再制造舊件來源及再制造產品銷售渠道不夠暢通;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缺乏激勵性政策等。

我國再制造行業發展前景

在這里我們希望可以為我國的再制造行業發展前景進行系統的梳理并提供合力的建議。

首先我們要先分析總結“再制造產業”發達的國家與地區的產業模式(企業經營模式)并找出我國可以借鑒的方式方法。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1.市場主導模式——美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簡述了美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規模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導地位。從市場的角度來講2011 年美國國內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值達 62 億美元,提供三萬余個全職工作崗位。美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投資額從 2009 年的 7 610萬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0 570 萬美元,增長近50%。美國進口再制造汽車零/部件從 2009 年的1 219萬元增長到 2011 年的1 482萬美元,增長了21%,出口額從2009 年的 431 萬美元增長到 2011 年的 582 萬美元,美國成為再制造汽車零/部件的凈進口國。可以說美國的再制造產業成為了汽車全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有較高貢獻的環節。

撐起美國這樣龐大的產業規模的企業(或是經營模式)主要包含三種:

(1)由原制造商(零部件愜意)投資、控股或授權的原始設備制造商(Original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 和原裝配件供應商(Original Equipment Services,OES),這一類型的企業與原制造企業共用同一套備件以及服務體系甚至是同一個銷售網絡(渠道)如上面企業類型中的Bosch、Delphi以及BorgWamer,尤其是Bosch、Borg Wamer(后被Remy合并)基于它們強勢的地區性,應用和渠道覆蓋,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再制造商;

(2)獨立的再制造企業,這一類企業往往專注于再制造零部件的生產,不依附于任何一家原制造廠,完全根據汽車維修市場的需求生產再制造產品,只需對所生產的再制造產品質量負責,這類企業以其自身品牌優勢往往采取區域發展逐步擴展,往往是直接與各地的汽車維修、4S店等下游渠道商合作;

(3)小型再制造工廠,它們以各種靈活方式為客戶提供完善和差異化的再制造服務,這一類的企業數量較多分布交廣,但是規模有限,基本上是從政府或相關機構獲取準入資格后與穩定大客戶、渠道商、各地汽配城等友商合作,主要特征是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中有特殊的優勢(成本、距離、個別零部件再制造技術或質量優勢等)。

2.企業主導模式——歐洲地區

歐洲國家企業主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特征明顯。歐洲地區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汽車企業都開展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英國、德國及法國的再制造產業發展比較成熟,這些國家發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基本是在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汽車整車企業的控制下發展壯大的,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以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汽車整車企業為主,為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汽車整車企業提供服務。歐洲國家企業主導模式不僅體現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過程中,也包括報廢汽車的物流回收體系和汽車再制造零/部件產品的銷售領域。歐洲國家的再制造企業、原制造企業投資或設立的再制造工程和由原制造企業授權生產再制造產品的工廠,大部分在汽車整車企業的銷售及售后服務網絡中流通。

(3)立法引導模式——日本

日本是通過制定法律引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國家。政府部門通過統籌協作和完善的法律規定規范著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領域的各個環節。日本對報廢汽車的回收利用管理主要是通過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兩個途徑分工協作。政府部門主要負責研究制定報廢汽車回收的政策法規和登記審批報廢汽車回收處理行業的準入制度,包括報廢汽車回收處理要求和廢棄產品的無公害掩埋。民間結構主要負責具體的報廢汽車回收。

(4) 我國再制造發展模式

汽車再制造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應總結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并結合中國國情,從提高再制造技術水平、擴大再制造應用領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業、規范舊件回收體系、開拓國內外市場著手,加強法規建設,強化政策引導,逐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再制造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實現再制造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我國汽車再制造的發展。

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及 產業發展前景

通過政策分析已經相關行業的已有研究總結了上述產業發展路線:市場、社會和政府三方聯動,形成共同推動發展。制定扶植政策,建立政府激勵機制,鼓勵再制造業發展。促使再制造觀念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思想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普及。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加強國際間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再制造技術和管理模式。

結合我國的產業現狀以及政策支撐力度,我們認為發展需要強力的政策支撐,在這一點上可以效仿日本政府及相關機構的做法,通過政策與法律鼓勵企業開展相關的業務并鼓勵消費者接受再制造的零部件。實現這一目標,主要需要產品質量標準與規范的售后保障和服務,政府需要和行業協會以及龍頭企業一起制定這些標準并在監督相關標準的執行情況。除此之外,我國發展再制造的主力企業應該是以“整車制造企業”為主,整車制造企業具有完整并成體系的研產供銷價值鏈(經營管理能力和基礎),并有成熟的營銷服務網絡體系作為支撐,相比較于純粹再制造企業有較低的運營成本和更快速的進入市場的速度。這一點可以借鑒歐洲地區企業的發展模式,如大眾、寶馬等一批成熟的整車生產制造企業將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作為經營價值鏈向下延伸的新業務,并可以和原有的制造形成閉環流程,進一步的降低運營成本、充實并提升品牌影響力、增加客戶的使用粘性和忠誠度等。但是現階段,我國整車制造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化程度較低,技術水平以及研發能力尚不足以支撐將原制造與再制造協調融合;因此可以確定,選擇進入再制造市場的企業需要從根本上設計新業務(再制造)與原有業務在資源配置、管理模式、經營方法等各個方面的制度以及流程等。